學員好評

你有在聽我說話嗎?科技業媽媽與EP女兒的重修之路

原來我們只是聽不懂彼此

我總想著「快點解決問題」,卻忘了對她來說,「被聽見」本身就是解方


原來我們不是不一樣,而是太一樣了


我是 Claire,一位在科技業工作的部門主管,習慣了快節奏、高壓力、效率至上的生活。


但面對我國中女兒小晴,我卻一次又一次地敗下陣來。

她上國中之後,變得安靜又冷淡,常常話講到一半就不耐煩地甩門、戴起耳機。我以為是青春期的叛逆,開始更嚴格地限制手機、盯功課、管作息。


但有一天,學校導師跟我說:

「妳女兒在學校很棒啊,大家都很喜歡她,她也很有禮貌,怎麼會覺得她難帶呢?」


我當場愣住。在家像冰山,在學校卻像小太陽?


這反差讓我更焦慮,也更看不懂她。

後來有一次,她冷冷地對我說:


「我想搬出去住,不想再被妳控制了。」


那一晚,我徹夜難眠,只反覆想著一句話:

「我到底哪裡做錯了?」



朋友的一句話,讓我踏出第一步


一次朋友聚餐,我提起跟女兒的僵局。
朋友聽完,忽然說:

「妳要不要試試看 TPD 思路?
聽妳這樣講,妳女兒可能不是叛逆,只是你們『想事情的方式』不一樣。」


聽朋友說的神奇,我當下半信半疑,但還是預約了音頻測試。

流程很簡單,我們各自唸一篇短文進行錄音。女兒先錄,我接著錄。


不到二十分鐘,Kevin 老師就看著我們說:

「你們母女倆,其實是同樣的思路——EP。」


我當場震驚。我?EP?

我是一個整天處理報表、控流程、跑專案的主管,怎麼會是「情感型、感受導向」的 EP?


我當下,甚至懷疑這測驗根本不準!!!


Kevin看著我,語氣很溫和地說:

「Claire,妳不是沒有感受力,而是妳太累了,早就習慣把感受關掉。」

我腦袋突然被電到一樣!


那句話像一根針,刺進了我心裡。

我忽然想起,自己小時候也是個很敏感的孩子,因為沒有人聽我說話,最後學會了沉默。
原來,我不是不懂女兒,我是太像她了。


Kevin的建議:先把心門打開


「EP之間不是需要更多控制,而是需要更多共感。與其說話,不如先陪著她感受。」


他建議我,不用做什麼大改變,先從幾個具體的「小練習」開始:


  1. 每天10分鐘,全心陪伴,不打斷、不分析、不評論。
    「就像你以前最希望媽媽做的那樣——聽你說完。」
  2. 週末安排一段『無目的的相處』,找回情緒的連結感。
    「EP的連結,不靠對話,而靠『一起經歷』。可以一起畫畫、做手作、追劇,甚至發呆也很好。」
  3. 練習先安靜,不急著『教』,而是先『懂』。
    「你越想解決,她越感覺自己被否定。有時候,她只是在問:『你還在乎我嗎?』」


這些建議,看似簡單,卻一針見血。

最難的部分,其實是提醒自己——先安靜。


因為我太習慣主導,太怕沒效率。
我總想著「快點解決問題」,卻忘了對她來說,
「被聽見」本身就是解方


但說真的,當時的我根本沒時間管這些。

科技業的節奏讓我連喘口氣都難,隔天上班後,我很快就把這些拋諸腦後。。。



我以為他很煩,沒想到竟然是超值服務


老實說,Kevin一開始真的"有點煩"
他三不五時就傳訊息來問我:

「這週有陪女兒嗎?」
「她的反應怎麼樣?」


還分享其他的案例給我看。

我一度覺得他是不是哪根筋不對,甚至心想:「怎麼會有這麼傻的服務?還不收錢?」


但某次,他傳來一句話:

「如果妳還無法開口,不如先買她喜歡的飲料、貼張便利貼也好,讓她知道:妳在乎。」


我心一軟,就試著照做。

我買了她最愛的珍珠奶茶,在便利貼上寫:

「今天很熱,喝一杯吧。」


我把它放在她房門口。她沒有說什麼,但飲料隔天不見了。

我沒追問,但心裡好像多了一點點希望。


我最難學會的,不是傾聽,而是安靜


幾天後,我鼓起勇氣,開始 Kevin 所說的「10分鐘練習」。

每天晚上,我敲她的門,問一句:


「今天有沒有什麼有趣的事?」


一開始她只搖頭。
我不追問,第二天再問。


就這樣持續了幾天……


到了第七天,她終於開口了:

「今天老師放一段古早偶像劇,然後我們全班笑翻,連班長都笑到流眼淚。」

我笑了,沒有插話。

只回了一句:

「你們班聽起來真的很歡樂耶。」


她接著繼續說,越講越開,講到老師的口頭禪、同學的畫、還有她自己畫的小漫畫。

我們就這樣聊了快40分鐘

隔天一早,她出門前背著書包轉頭對我說:

「媽咪,再見喔~」

那一瞬間,我差點忍不住掉下眼淚。
 
這不是我要求的對話,是她願意給的連結。


EP的孩子,需要的不是管,而是懂


這個本來只打算「練習10分鐘」的小行動,竟然讓我找回了她的聲音,也讓她重新靠近我。

她不是叛逆,也不是無理取鬧,她只是感覺不到我「在」,所以選擇沈默。

而我,太怕沒效率,太習慣主導,卻忘了:EP的關係,不是「管出來的」,是被理解、被感受到之後才會回應的。


我們不是不一樣,而是太一樣


Kevin說,我和女兒,其實都一樣敏感、需要共鳴,只是她還敢說,而我早就學會了壓抑。

TPD思路幫我重新認識了自己,也打開了女兒心裡那扇緊閉的大門。


給每個和我一樣,在「愛裡迷路」的你


別急著教孩子成為誰,不如先試著聽懂他是誰。

陪她說話,不急著結論;
陪她經歷,不急著修正。

因為連結,是EP最深的語言,
而真正的靠近,是當她說:「你有在聽我說話嗎?」時,
你回答他:「我在。」


相關文章

2025 Mar 21
學員好評
作者: Summer 2025 Mar 18
學員好評
See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