尋回親子關係的橋樑—一對母子的轉變之旅

母子的對立--計畫與自由的衝突

Sophie是一位成功的企業管理者,她的生活總是有條不紊,凡事講求計畫與效率。她相信,只要制定好一個完美的學習計畫,兒子小宇的成績自然能夠突飛猛進。然而,小宇卻是個截然不同的孩子,他熱愛畫畫、喜歡音樂,對課本上的知識興趣缺缺。他的世界充滿了色彩和故事,而不是數據與條理。


每當Sophie嚴格要求他按照學習計畫執行時,他總是抗拒,甚至有時會發脾氣,把書本甩在一旁。「為什麼一定要這樣學?我又不是機器!」他怒吼著,眼裡閃爍著不滿和委屈。而Sophie則是又氣又急:「這是為了你好!如果你不按計畫學習,將來怎麼辦?」她不明白,為什麼這麼簡單的道理,兒子就是無法接受?

爭吵日復一日,家裡的氛圍變得越來越緊張。小宇變得沉默,開始刻意疏遠媽媽,而Sophie則在深夜裡嘆息,心想自己是不是哪裡做錯了。


意外的啟發:理解不同的思維方式

一次偶然的機會,Sophie參加了一場關於「思路」的講座。范大提到,每個人天生的思維模式不同,而這影響了他們的學習方式、行為模式甚至是情感表達方式。她驚訝地發現,自己的思維屬於 PM(務實邏輯型),習慣設定目標、講求計畫,並希望一切按照最有效率的方式執行。而小宇則是 EP(情感表達型),他的學習方式需要興趣來驅動,透過創意與感受來吸收知識,而不是機械式地背誦與練習。

她突然明白,或許不是兒子不願意學習,而是她的方法並不適合他。她回想過去的每一次爭吵,才意識到,自己一直希望小宇「照著規則來」,卻從未真正去了解他的內心世界。


改變的開始:從控制到引導

回到家後,Sophie決定做出一些改變。當小宇又一次拖延作業時,她沒有像以前那樣責備,而是坐在他旁邊,溫柔地問:「今天有沒有什麼有趣的事情發生?」小宇愣了一下,原本以為媽媽又要開始訓斥,沒想到她只是單純地想聽自己說話。於是,他興奮地分享起自己畫的一幅漫畫,還說這是他根據歷史課上的故事改編的。Sophie驚訝地發現,原來小宇對歷史並不是沒有興趣,只是他有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吸收知識。

於是,她開始允許小宇用自己的方法來學習。例如,當他不想背誦歷史課本時,她鼓勵他畫成漫畫來表達內容;當他對數學題感到厭煩時,她邀請他一起做實驗,用生活中的例子來讓他理解公式的運用。她不再強迫,而是陪伴與引導,讓小宇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知識的樂趣。


關係的轉變:從衝突到理解

幾個月後,親子關係明顯改善。小宇開始願意主動分享學習進度,因為他感受到媽媽的支持,而非壓力。他變得開朗,也更樂於嘗試新的學習方式。Sophie也發現,當孩子的情緒穩定時,學習效率反而提高了。

最重要的是,兩人之間的對話變多了,從「命令式」變成了「討論式」,讓彼此更加理解對方的需求。Sophie明白,教育不只是單方面的控制,而是一場雙向的學習。在這場學習的旅程中,她不僅讓兒子找回了學習的熱情,也重新建立了兩人之間的親密連結。


親子關係的真正意義

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每個孩子的思維模式不同,當父母願意調整方式,從「控制」轉為「引導」,才能真正打開親子間的心門。真正的教育,從來不是讓孩子變成我們想像中的模樣,而是幫助他們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道路,並在這條路上,給予他們理解與支持。


相關文章

作者: Kevin 2025 Mar 28
學員好評
Show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