案例故事:午餐邀約的誤會

好意的邀約,卻換來尷尬?
王經理是一位非常關心員工的主管,他一直相信:「打造良好的團隊氛圍,從日常關心員工開始。」最近,他發現部門裡的Adam似乎心情不太好,工作雖然還算穩定,但整個人氣色不佳,話也變少了。
某天中午,王經理決定主動關心Adam,於是熱情地走到他座位旁,笑著說:「Adam,最近工作辛苦了吧?中午一起去吃飯,放鬆一下?」
沒想到,Adam微微一愣,然後有些不自然地笑了笑,說:「呃,謝謝經理,不過我中午已經有安排了。」
王經理有些意外,問道:「哦?是要和同事吃飯嗎?還是有其他計劃?」
Adam支支吾吾地說:「呃……我習慣自己一個人吃飯,會比較放鬆。」
王經理雖然表面上仍笑著,但內心卻有些疑惑與失落。他原本以為自己主動邀請員工共進午餐,是一種友善的舉動,沒想到對方似乎並不領情。他忍不住想:「難道Adam對我有意見?還是他不喜歡跟主管有太多互動?」
同樣的關心,不同的感受
後來,在一次部門聚會中,王經理跟我們聊起這件事,我們跟他說:「王經理,其實有些員工真的喜歡自己獨處,中午時間對他們來說是放鬆與充電的時刻,可能用來休息、看書,或者只是單純不想在午餐時間還維持社交模式。你的好意是沒錯的,但對方不見得需要。」
王經理這才恍然大悟。他開始反思:如果每個人對於「關心」的解讀不同,那麼自己用同樣的方式關心所有人,真的能讓對方感受到嗎?
有些人會把「一起吃飯」視為信任與連結的象徵,而有些人則會覺得這是一種壓力。 他們更希望以其他方式獲得關心,比如工作上的支持、尊重個人時間,或是在合適的時機進行輕鬆的對話。
如果能理解這些差異,那麼關心的方式也可以更加適切。例如,對某些人來說,一次正式的面談可能比即興的邀約更能讓他們安心地分享近況;對另外一些人而言,簡單的一句「最近還好嗎?」可能比一頓飯更能讓他們感受到被關心,因為這不會打破他們的日常習慣。
找到適合彼此的關心方式
於是,王經理決定換個方式關心Adam。他不再堅持邀請吃飯,而是改成在工作上給予更多支持,例如減少無謂的會議、提供更彈性的專案安排,或者只是簡單地在茶水間輕鬆聊上幾句,讓關心變得更自然、更貼近對方的需求。
從此以後,王經理在關心員工時,不再只用「請吃飯」這種單一方式,而是學會了更多元的方式來了解員工的需求,讓關懷更具體、更貼心。
在職場與生活中,同樣的舉動、同樣的關心,對不同的人來說可能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感受。這些差異,其實都與每個人的思路特質有關。理解對方的思考模式,才能找到最適合的互動方式,讓關心真正被接受並發揮效果!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