菁英銷售
學術派銷售的獨門養成術 | 范大菁英銷售100講 第31講
《 顧問式銷售訓練全解析|從五關到簡報的溫柔淬煉》
(作者:范永銀)
范大經驗談|找對人,培養才有意義
Clarivate 科睿唯安有一個很值得跟大家分享的文化:新人面試一定要過五關後才能加入團隊;我就任大中華區總經理時,也堅持全面落實。
因為我知道,請錯人,不只主管倒楣,而是整個團隊都要一起買單.
我見過太多只靠「主管說可以」的案例,結果就職後三個月內不是績效掛零,就是在公司群組裡引發大大小小的文化衝突。
當時,公司的傳統有這五關:
- 直屬主管(我本人):
我要看的是這個人能不能跟得上團隊節奏,抗壓性強不強,講話有沒有邏輯、是否做過功課。不是來混履歷的,我一眼就知道。 - 技術主管:
他們最怕「亂賣產品」的業務,所以會觀察這個新人願不願意問問題、懂不懂基本架構、學習反應快不快。 - 平行主管(像是另一個部門總經理):
他們會注意這個人是不是只顧自己目標,會不會尊重流程、懂得怎麼配合。不能老是「我要我要」卻從不協調。 - 未來同儕:
讓一位資深 Sales 和他聊聊,看他是不是合作型選手,會不會搶功勞、躲責任,還是能當並肩打仗的戰友。 - 更高主管(我老闆):
他們要看的不是現在能不能開單,而是兩三年後能不能帶人、是否具備發展潛力、思維是否夠大格局。
What|此制度的核心效用?
讓新進同仁從第一天起就知道:不是主管一人賞識你,而是整個組織選擇你。
Why|為什麼不能只讓主管說了算?
因為外商講究橫向協作、部門支援與文化適應力,單獨一人的主觀評估容易出錯,五個角色共同評估才能真正把關。(五個人同時全看走眼,那就認了!)
How|實際操作怎麼落地?
每關有不同的評估要點與面談紀錄,由我統整各方意見決定是否錄取。面談後主動彙整利弊,如有需要則安排補充面談。
Takeaway:五關制度的管理價值
- 用「同儕關」預防文化地雷,避免團隊不協調
- 用「技術關」預判協作風格,減少部門磨合期
- 用「高層關」提前評估潛力,納入未來提拔盤
MEMO: 選才別問「行不行」,先問「合不合」;能融入團隊的人,才有機會培養。
入職第一步|來上班?先學做人,再學做事
很多業務一進公司就想大展身手,急著問:什麼時候開始開發客戶?
但我總說:你連內部電話分機都不會打,先別急著打外面的。
在 Clarivate,有一套「新人社交制度」:
前30天,必須主動約至少6位跨部門主管 one-on-one,不是走馬看花,而是深度問三件事:
- 部門最常支援 Sales 的情境是什麼?
- 對一個好業務的定義是什麼?
- 若有合作上的衝突,希望怎麼被溝通?
請注意,關鍵在主動、深度與One-on-One。
What|新人將獲得什麼?
新人得以透過這些對話,建立內部信任帳戶、熟悉內部流程、理解內部語言,變得更有方向與底氣。
Why|為什麼要這麼做?
因為銷售不是個人戰,是組織戰。你不了解資源、忽略人情,失去後勤補給將提早陣亡,越早認識關鍵夥伴,越快能啟動團體火力。
How|實際怎麼做?
我們給清單、教提問、做紀錄。但約不約得成、問得好不好、有沒有追蹤,全部靠自己,這就是銷售人的態度起點。
Takeaway:內部社交訓練的制度邏輯
- 透過主動約談,建立橫向信任帳戶與內部聯盟網
- 培養「資源辨識力」:誰能解決什麼問題?怎麼切入最有效?
- 訓練提問力與筆記力,成為未來提案訪談的肌肉記憶
MEMO: 打通客戶電話前,先學怎麼打公司分機;搞不定內部的人,永遠賣不動外部。
入職滿月|30天後的簡報,決定你的去留
我們的新人,都要在入職滿 30 天時舉辦一場簡報,既非產品說明會,也不是交差報告,「而是一場讓大家『看見你、相信你』的信任簡報 展現態度與格局的舞台.
這場簡報有四個自由:
- 自由選主題
- 自由準備內容
- 自由找 mentor 指導
- 自由展現表現風格
但有一個最重要的限制:未達80分,要重來一次。(連續兩次沒過,這時新人也要評估一下發生什麼事了!)
What|簡報會的觀察重點?
在看你有沒有邏輯、有沒有準備、有沒有態度,也看你能不能站上台,代表公司與客戶溝通。
Why|為什麼用簡報來做切點?
因為銷售最關鍵的不是話術,而是信任感;而信任,也不是他人可以賦予,要看你願不願意讓自己講清楚、講真誠。
How|流程怎麼跑?
配一位 mentor 輔導,提供資料庫與主題建議,練到能開場、鋪陳、收尾、Q&A 自如,才算 ready。
Takeaway:簡報制度背後的職能模型設計
1. 練的是「組織邏輯」:60分鐘內容能否有頭有尾有重點
2. 練的是「自我揭露」:讓大家記住你是誰、相信你想做也能做什麼
3. 練的是「台風紀律」:在壓力下能否清楚表達、不慌亂、不卸責
MEMO: 想站穩職場,得先站穩講台;能說服同事,才有本事說服客戶。
范大提醒|學術型銷售訓練邏輯_斯文外商的底氣
Clarivate 科睿唯安是一家服務學術與知識工作者的公司,我們的客戶是研究員、教授、政府分析單位。這些客戶只相信三件事:「資料來源正不正確、分析方法嚴不嚴謹、結論邏輯合不合理。」
所以我們不喊口號,也不灌雞湯;我們要新人學會怎麼把一堆資料說成人話,說出可信度,說出價值感。
What|如何訓練?
新人要會 Citation 結構、資料查找、專利分類、影響力分析指標,還要演練用客戶語言做 FAB 簡報。
Why|這麼硬核有必要嗎?
當你賣的不是感覺,而是 Trust,就算只講錯一句話,客戶連開會都不想再約你。
How|怎麼讓新人做到?
透過模擬腳本演練、真實問答挑戰、Mentor 提案 Feedback loop,讓新人從不懂到會說、會教、會帶案。
Takeaway:學術型銷售的專業訓練模型
- 三階知識設計:Know What(產品特性)、Know How(使用情境)、Know Why(影響邏輯)
- 養成「翻譯力」:把學術資料轉成人話、轉成決策語言
- 建立顧問式角色定位:從「報資料」到「引導判斷」
MEMO:講得快不叫專業,你講的內容都能成為別人的決策依據才是。
結語|訓練制度,就是企業文化的投影
「這些年我看過兩種訓練制度的極端對比:PTC 的魔鬼訓練,和 Clarivate 的紳士教育。」
PTC第一個月就送你去香港魔鬼訓練營,英文筆試、FAB 考核、不過就out。
Clarivate 第一個月讓你練簡報、認識人、學會觀察組織邏輯。
兩者沒有對錯,只有適不適合。
適合,才能讓團隊發揮最大的力量,1+1 大於 2;不要以為請錯人只是人選不對,更怕的是錯的人留下來,對的人卻走了。
What|兩種制度的結果?
PTC 鍛鍊出戰將,但很多人半年內被打退;Clarivate 速度慢一點,但留下來的都能走三年五年。
Why|這跟文化有什麼關係?
因為制度反映的是價值觀。你怎麼訓練人,就代表你怎麼看人。你逼人爆發,還是給人空間?這就是文化的選擇。
How|這兩種文化如何訓練?
PTC 每一場訓練都是淘汰制;Clarivate 每一場訓練都是合作式回饋制。你選了什麼環境,就會被養成什麼樣的 Sales。
Takeaway:訓練制度背後的文化反射模型
- Clarivate 是「信任型設計」:慢熟但長久,適合顧問型人才
- PTC 是「壓力型淘汰」:高壓快篩,適合衝鋒型選手
- 訓練制度即人才定義 你怎麼訓練人,就怎麼看人、用人、留人
MEMO: 你不是在找工作,而是在選擇「被對待、被期待、被訓練」的方式。
范大總結:
每種訓練制度背後,都藏著對人的定義;
你怎麼被訓練,就怎麼被看待。
「你以為自己在適應文化,其實是文化正在定義你;
你以為自己進了公司,其實是進入了一間價值觀工廠。」
切記,選擇訓練環境,將決定你長成什麼樣子。
#顧問式銷售 #翻譯力 #軟實力
#AI時代職場三力 #軟實力 #銷售訓練
#Clarivate #PTC #組織文化 #簡報力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