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員好評

EM 型孩子的衝突與轉變

從挫折到突破的學習之路

別讓孩子的創意與行動力,被不合適的學習方式扼殺了。

爆發的衝突:學不會,還是不願意學?


小威,今年10歲,是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孩子。
他思緒靈活,創意十足,腦袋裡永遠有源源不絕的新點子。但在學校和課業上,卻成了媽媽心中的痛。


老師說他上課愛插嘴、不專心,常常離題亂講話。

考試呢?粗心、急躁,錯誤百出;

作業呢?常忘記交,或者寫得像在趕車。


媽媽試著讓他「坐下來好好學」,一開始小威答應,但不到五分鐘,他就開始搖椅子、玩筆、看窗外、畫機器人,甚至故意說:「我要上廁所!」然後一去就不回。


媽媽數次忍耐,終於情緒爆炸:


「你就不能專心一點嗎?」


小威一秒反擊:

「學這些有什麼用?我就是不想學!」


說完,啪的一聲把門關上。媽媽僵在原地,無奈又心碎。

這樣的場景不知重演了多少次。媽媽開始懷疑:


 「同事小孩都不會這樣啊…」

 「你就不能正常一點嗎?!」

 「我的孩子,是不是根本不愛學習?」



TPD 音頻測試揭露真相

   

    EM 思路的孩子,根本不適合傳統學習方式


在一次讀書會上,媽媽無意間聽到一位朋友分享:

「我家孩子以前也是這樣,後來做了 TPD 思路音頻測試,才發現問題根本不在孩子身上。」


半信半疑中,她帶小威進行了音頻測試。

結果顯示:小威是 EM 思路 的孩子(Emotional + Mental 情感+思考型)。


這意味著什麼?

🔸 他思考方式跳躍、創新,習慣「聯想式學習」,不喜歡一條線教到底的傳統方法。
🔸 他需要新鮮感與刺激,一旦重複、無趣、機械式,他的思緒就會「自動跳開」。
🔸 他靠「內在動機」驅動——只要感覺「有意思」、「有挑戰」、「有選擇權」,就會超積極;反之,會極度抗拒。
🔸 他身體停不下來,動腦就想動手。叫他坐著聽課,對他來說等於「繼續受困」。


媽媽看完報告後,忍不住紅了眼眶。

原來,小威不是「不想學」,而是「無法用那種方式學」。


媽媽不是沒努力,而是一直用錯了方法。


改變策略:用對方法,讓 EM 孩子愛上學習


媽媽開始嘗試調整教學方式,她決定不再「逼他乖乖坐著聽」,而是:


💡 轉換學習方式,讓他動起來!

數學:不再用練習本填寫,而是用「計時破關遊戲」,玩數字邏輯解謎,小威學得超快,還要求加關卡!

歷史:改用「角色扮演」。小威演過孫策、劉備、甚至諸葛亮。他一邊查資料,一邊寫台詞,還在家開「戰略會議」,媽媽笑說:「他那天晚上講三國講了一個小時,我第一次看到他對書這麼投入。」


💡 給他選擇權,強化參與感

小威抗拒被安排,但只要給他選擇,就變得很有行動力。

媽媽會問:

  • 「你今天想先寫科學,還是做閱讀?」
  • 「這個段落你想自己看,還是我唸給你聽?」

這些看似小事,但對EM孩子來說,選擇 = 掌控感 = 安心感


💡 結合他的興趣,讓學習變得有意義

小威迷上機器人編程,媽媽配合他:

  • 用積木教立體幾何
  • 用程式邏輯解釋「除法」
  • 看動畫片後討論科學原理

結果,他不但主動查資料,還跑去請教科技老師:「我能不能自己做一個自動澆花機?」

媽媽驚訝地發現:同樣是學習,只要「用對入口」,孩子就完全變了一個人。



從衝突到轉變,EM 孩子學會了如何學習


三週後,媽媽發現家裡安靜了。

不是因為沒人說話,而是沒人在吼、沒人在哭。

小威有時還是坐不住,還是會分心,但媽媽的理解讓氣氛改變。他開始願意說:「我不懂這題,但我想試試別的方式。」


有一天晚上,小威主動跑來說:

「媽,我想到一個新的科學實驗,我們明天可以一起做嗎?」


媽媽點頭,心裡湧上一種從未有過的安心與滿足。

她終於明白,小威不是「學不好」,而是「終於知道怎麼學」。



EM 思路孩子需要的不是約束,而是引導


EM型孩子,是這個時代最有創造力的學習者之一。


他們天生想法多、想做的更多,傳統那一套「先聽再做、先背再考」對他們來說,是一種壓抑與折磨。

當家長不了解這點,常常會陷入「他是不是有問題」的恐懼中;
但當我們改變角度,會發現他們只是「需要另一種學習入口」。

透過TPD思路測試,媽媽不只理解了孩子,也看見了自己一直以來的努力,其實只是差一個方向。


===

💬 如果你也有一個這樣的孩子

動得停不下來、學得不進去、講不聽也罵沒用。。。

請不要太快貼上「學不會」、「愛偷懶」的標籤。


他可能只是還沒被
聽懂

別讓創意與行動力,死在錯的方法裡。


理解,是學習改變的起點。
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