菁英銷售

煮熟的鴨子還是可能飛| 范大菁英銷售100講 第18講


《 范大的銷售現場|B2B結案前的三大風險》

B2B銷售結案三大風險與破解

(作者:范永銀)


B2B 的銷售不比 B2C立竿見影,合約簽完獎金隔月到帳。每一筆單子跑個半年、九個月,甚至超過一年都很正常;
我們出人出機器花了大半年,拜訪、簡報、Demo、提案、內部協調,結果簽約前被「隱藏的陷阱」絆倒那種痛,業務痛過一次畢生難忘。
范大提醒:
菁英業務要養成習慣:眼觀四面、耳聽八方,提早發現風險,避免白忙一場。

 判斷力|邁向菁英銷售

在一次課程的下課時間,一位平常態度就很積極的年輕學員,跑來我旁邊問:「范大,我手邊有一個案子,跑了快半年,客戶一直說不錯、主管也點頭,連 POC 都做了。結果簽約前說:『不好意思,我們決定不做了。』這不是開我玩笑嗎?」
年輕學員這天顯得非常無奈,我拍拍他的肩膀說:
「孩子,他沒開你玩笑,這就是銷售的日常。輸給競爭對手還算正常,但更多時候,案子是死在客戶內部的 三個關鍵風險。」
「關鍵風險……?」看他一臉茫然,我就知道他根本沒想到。


【關鍵風險一:客戶不做了】

我一個製造業客戶,前一季還在積極評估導入 ERP 系統,全公司總動員積極為明年IPO做準備,下一季突然喊停。不是內部不好,而是美國關稅連環升,加上川普政策反覆,出口壓力暴增、現金流吃緊。老闆一句話:「所有新專案暫緩。」
更常見的是:沒有踩到老闆真痛點,董事會討論後,「舊的系統還可以用,等景氣好再做。」你的案子就是第一個被砍的。


喊停的理由五花八門,總結就是:「生意好時沒空做,生意差時沒錢做。」結論就是Never,這時銷售必須攤開 Metrics(效益量測指標),直接對 EB(Economic Buyer,決策購買者)說清楚:「為什麼現在非做不可?」「現在不做,會損失什麼?」,實際呈現「不做的成本」。

【關鍵風險二:客戶自己做】

某大企業 IT 部門 50+ 人,我們陪跑半年,需求訪談、Demo外加POC , 提案全到位。最後窗口一句話:「我們覺得IT部門有很多這方面的技術人才,我們自己開發就好。」
當客戶實際執行一年,系統漏洞百出,最後又回頭找外部供應商,而我們前期的投入,全部都像打了水漂。


 菁英銷售要想的是|

 ■ WHY

  1. IT部門人數多,怕老闆覺得外發就好,自己被裁;為了想「爭功」,證 明IT部門行。
  2. 老闆以為:「人閒也閒著,自己做比較便宜」,更不會被廠商綁住。

 ■ HOW

  1. Metrics 思維算清楚 ROI
    o How much:外包系統可以省多少/多賺多少?人員投入的成本是多少?
    o How soon: 多久回本?未來維護成本?
    o How sure: 自己做或外包成功率多高?有 POC/同業佐證嗎?
    o How easy:外部已有大量成功案例,找人容易,學習曲線也短。
  2. 培養新的 Champion(擁護者)
    AI時代別以為什麼要自己來,事實是:成功不一定你行,失敗鍋一定你背。培養新的擁護者或幫擁護者 Champion 看清楚:哪些能在內部做(小規模、低風險、可控),哪些必須交給外部專業(高風險、大投資、牽涉戰略)。
    不是什麼都自己做,風險太高。 當他理解這點,就會主動站到你這邊。

【關鍵風險三:預算被搶走】

在西門子時,我們有個自動化專案已談到簽約,最後客戶總公司突然轉換方向:「把預算轉去做雲端數位轉型與 ESG」。單子就這樣從我們眼前飛走。

 菁英銷售要想的是|

 ■ WHY

公司總預算有限,每個部門的專案都彼此「爭食同一塊大餅」,這就像 Netflix 面對的競爭,不是只有 HBO。Netflix 前執行長Reed Hastings說:「我們真正的競爭對手是睡眠、各種娛樂,甚至遊戲;誰搶走觀眾的時間,我們就會損失業績。」

B2B 也是一樣:你不是只跟競品比,而是跟所有在搶預算的專案,比如AI/大數據/ESG/雲端……等。
#搶你預算的不只是競品 #知己知彼


 范大告訴你|菁英銷售一定要做的三件事

  1. 盡早建立高層關係培養決策購買者 EB/CFO/策略長高階的關係,盡快拿到內部情報:
    • 誰在搶錢?
    • 預算何時分配?
    • 決策窗口何時關?

  2. 用數據證明Metrics 量測指標 & ROI
    除了證明「值得投資」,更要證明「比其他案子更值得投資」。
    用 Metrics 算清楚:回收期、現金流、風險,讓 ROI 一目了然。

  3. Why Now:為什麼一定要現在?
    非做不可,而且現在做最值得,還要讓高層看到「晚做很貴」。

 用 Cost of Delay(延遲成本) 把「不做的損失」算清楚:

  • Cost of Delay(每月)= 每月可新增收益 + 每月可節省成本 - 延遲造成的額外損失
  • 例:若每月可增益/節省合計 500 萬,拖延一季=少賺 1,500 萬。
    回收期(月)= 投資額 ÷ 每月淨效益
  • 提前一季=提早三個月回本。


 Why Now 四字訣:快限變積

  1. 快 : 先機不等人,越快做越能搶到市場位置。
  2. 限 : 預算有截止,錯過財年或核銷時點就要等下一輪。
  3. 變 : 環境天天變,關稅、法規、供應鏈風險只會增加。
  4. 積 : 越早開始越能累積數據與經驗,複利效應最划算。

 會議三句話(面對高層)

  1. 「為何這案是對的」:ROI、回收期、同業基準。
  2. 「為何由我們做」:能力、風險控管、成功案例。
  3. 「為何要現在做(Why Now)」:Cost of Delay(延遲成本) 、競爭窗口、財年時點。

 破解風險工具表

  • 風險一:不做了 → 三個月內務必見到決策購買者 EB,用 Metrics 綁到老闆 KPI,讓案子變成「不做會出事」。
  • 風險二:自己做 → 用 POC/ROI 做「自建 vs 外部」對比;培養新的或更多擁護者Champion,展現「內部做與外部做」的風險分界線。
  • 風險三:預算被搶走 → 提早連上高層拿情報;用 Metrics/ROI 打贏價值戰;用 Why Now/延遲成本 CoD 逼出時程。

 口訣(給團隊)

 高層線、ROI算、Why Now

  • 高層線:提早結識 決策購買者EB/CFO/策略長,掌握預算與時程。
  • ROI算:用 Metrics 打贏「價值戰」。
  • Why Now:用延遲成本CoD 把決策時間點往前推,越早做越賺;越晚做越貴。

 Takeaway|菁英銷售怎麼想

 銷售菁英:提前檢查、拆掉陷阱;寧可自己早早放掉,也不要最後被客戶放掉。

  • 沒有踩到客戶真正痛點,案子就會被放掉;
  • 沒有算清效益量測指標Metrics,案子就會被抽掉;
  • 沒有高層擁護者Champion,案子就會被擋掉。

■ 從「痛點」到「ROI」到「Why Now」,每一步都可能決定案子是守住還是飛掉。
■ 從「不做了」到「自己做」到「預算被搶走」,每一種風險都要提早迴避。

范大總結:

  • 功能能比,規格能改,價格能砍,預算能拆。
  • 風險若不看見,就會跌倒;關鍵若不提前,就會動搖。

 真正的對手不是競爭對手,而是所有在爭同一塊餅的人。 

 #AI時代職場三力 #判斷力 #承諾是假的合約才是真的 #結案前的死亡陷阱 #B2B

相關文章

打造人無我有, 用獨家技術協助客戶降本增效
作者: JMa00314 2025 Aug 31
價格戰沒有贏家。用Metrics與Decision Criteria把戰場從價格轉成價值,建立可複製的銷售護城河。
頂尖銷售需要長我自家產的的三個一
作者: JMa00314 2025 Aug 27
B2B銷售不只是比價格,而是影響規格。范大用STAR框架拆解五大案例:HP打包策略、西門子願景示範、SAP Business AI護城河,教你如何改變決策標準,成為規格制定者。
米其林餐廳評選標準:品質、技術、風格、性價比與穩定性
作者: JMa00314 2025 Aug 27
服務好、品質好、誠信好,就能拿下一星;專業加分升到二星;影響力共創未來,你就是三星銷售。
See More